目前分類:五月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來到基隆港西岸的小山城社區中,蜿蜿蜒蜒的走在彎彎曲曲的窄小山城小徑中,有如穿梭於迷宮中的探索樂趣。 這裡的房子,小小的、扁扁的、長長的,像極了我們天冷取暖,在山城的坡面上緊貼著彼此那樣擁簇。

 

老社區的房型外觀,磁磚、水泥、紅磚,看起來都與整齊劃一的公寓大樓那樣的截然不同,每一棟都看得出主人自己的用心。其中有一戶把貼在地板和牆面的那種白色磁磚,貼在門口遮雨平台的天花板上,抬頭一看,彷彿有種天地顛倒的錯覺。
 

也看見,有一棟老舊的紅磚屋子,兩層樓的,外觀看起來歷盡歲月,但一樣牢牢地錯落在小小的山城社區中。路過那間民房,看見裡面還住著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那棟紅磚房子很特別,外觀全是紅磚的裸露,並沒有在表面上再塗上一層水泥鋪層,可以想見是非常早期的居民自己徒手,那樣一磚一磚抹上水泥而慢慢堆疊而上的。而這樣的早期手搭屋,粗糙中仍見其精緻,二樓的陽台圍牆上,還利用了紅磚的造型切塊,做出了相當對稱均勻的花樣,算是這棟古老小樓上的一個美麗亮點。

 

圖片 (24).jpg


再放眼望去,周遭一棟白色房子的牆面上,再已無人居住的裂縫中,冒出了一株又一株的漂亮蕨類,基隆嘛,潮濕的氣候適合作為這種植物的出生地。

 

總體而言這麼走一遭,感覺好像來到了宮崎駿大師筆下所描繪的那些特殊房子場景,破舊的外觀與獨特的造型,還有靜靜散發出被時間醞釀過的純厚人味。

 

那棟紅磚的建築工法,被一位共同參與活動的大姐稱讚,說仔細看磚塊的水平線,還比她們家先前請來的工人技術還要好,因為那些工人把他們家的牆面堆疊成了水平線以外的波浪形狀。那倒也是,紅磚屋的主人們,早年要蓋自己的房子,肯定是要更用心的。像奶奶這樣,80多歲了,住了一輩子,紅磚屋還仍然牢牢聳立著,乘載著保護她免去風霜和雨露的使命。

 

來到活動的主要現場,幾個熱情活力的社區夥伴早已經開始動工,木工師傅在老屋的空地上用機具裁切著海洋廣場上淘汰了的木板,再由幾位年輕的學生夥伴,將木板再次的裁切成零件片大小,以組裝成一個六角形盆器。

螢幕快照 2017-05-16 上午11.50.36.png

 

來自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女學生,面對著機具不停噴發在臉部四周的大量木屑,眨也不眨一下眼,原來是因為學校常常要做木工,已經習慣了,但我仍然覺得能夠連續蹲在地上將近一個小時,對著不停噴發木屑的機具,那樣認真而不怕辛勞的年輕女生身影還是很酷的。

 

下起雨了,我們撐著傘一起在社區的小陡坡上,沿路尋找隱身在水溝蓋下的山蘇。

咦?水溝蓋下!對,你沒聽錯,這裡的水溝蓋下確實長著許多翠綠而茂盛的山蘇,尤其沒有人為打擾,葉面還特別光滑漂亮呢。吃過炸山蘇吧? 但是眼前這些剛從水溝中挖取出來的山蘇,吸收的是水溝裡的水,所以我們一致搖頭,,否認了把這幾株山蘇拿來當成佳餚食用的可能。

 

另外,山蘇有分盆栽山蘇跟食用山蘇。在許多記載上有提到,具有強筋骨、去瘀血、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所以也被歸類為一種藥。

螢幕快照 2017-05-16 上午11.50.46.png

 

我們忙碌之餘,偶然發現幾隻巷弄的貓,像是來看熱鬧,若有似無地像我們這群人望了又望,似乎在這座安靜許久的山城中,忽然發出了熱鬧的噪音引起了牠們的好奇。

 

上山去尋採山蘇時,一位當過導遊的董大姐正巧從山腳下帶了一位,在路上詢問她基隆地標在哪裡的日本人,據大姐說他的名片上好像寫著沖繩大學的職稱,並且好像是位作家。

就這麼湊巧,我們正要經過基隆地標,就帶日本朋友一起上去了。

 

期間董姐詢問是否有人日文,可以和這位日本朋友談話一下,告訴他我們在做什麼。我高中時期學的日文早已因遺忘而破不堪用,所以就沒有主動出聲,但好在同行有一位早年在日本留學過的大姐終於鼓起了勇氣,用她自稱年久失修,但其實聽來非常流暢的日文來跟日本朋友侃侃介紹我們的活動,順便景點導覽做國民外交。

圖片 (3).jpg圖片 (1).jpg

 

跟這裡的工作人員聊天很有趣,有來自基隆市政府都發局的年輕美眉,還有政府委外來輔導各社造活動執行的單位職員,以及這次“基隆山海工作營”舉辦“上山採藥”的兩位主要活動執行者,老柯與書豪。一位是來自高雄的青年,一位是從新北市搬來基隆定居的。書豪參與過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的實習志工,而老柯特別跟我提到未來人口老化之後,如何利用社區的功用去應對的大議題。

 

兩位都是學習藝術設計相關背景,並長期關注社區與在地議題的。持續利用自己的特長,來延續“社區翻轉.地方共生”的理念。用他們外地人的客觀視角,幫助已經老化沈寂的在地,發現新的可能。

用熱情和行動來號召身邊親友與社區居民,透過生活美學的方式來復興在地,讓原本只充滿爺爺奶奶聲音的山城,屆時也能聽見更多年輕人充滿朝氣、與小孩活潑的笑聲。

 

來自各地,認識與不認識的大家,能夠一起在這個週末下午,利用這些免費的珍貴材料,親手打造出一盆盆美化家居和社區環境的盆景,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言談之中,我發現這些年輕人對社區以及對社會的廣大關心,已經透過他們付出的行動和努力,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這塊小小的土地了。

圖片.jpg

社區的營造好比一窪池塘,也許沒有大海的遼闊澎湃,但透過這些營造夥伴們努力地蛙鳴,總會讓這裡成為一個水草豐美的靜美之處。小小的,也很美好。

 

文章標籤

j886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梓桑古厝的其中一個入口,就位於基隆廟口阿華炒麵的對面,有一個瘦瘦窄窄的石階樓梯而上。身為基隆人,從小到大不知來過基隆廟口多少次了,但第一次來到許梓桑古厝,仍然要使用google地圖來尋找,這讓我覺得份外有一種熟悉和陌生交雜的的興奮感,非常期待踏上石階後遇見的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一切。
 

這條彎彎曲曲的樓梯小徑,兩旁都是民宅的出入口,我在一個曲角處,和一隻橘貓相遇,牠坐立在其中一條小路的開口處,彷彿是在歡迎我們這些外來的客人,迎接著我們。

 

許梓桑先生是日治時期的基隆街長(等於現在的市長),他很喜歡詩詞,且文學造詣很深,當時還創辦了一個詩社,創作多首。因為沒有經過良好的保存,目前只保留下這部描寫了當時基隆地區,絕美地理風景的“雞籠八景”詩作,裡面的景色已經有許多因時日變遷而不復見,所以這首詩作相當有歷史價值,也能喚醒基隆人那種世代在此生存的土地情感。而這八景也分別在基隆畫家王傑老師的帶領下,並融合了傳統的意象,如蝙蝠(代表福氣)等圖樣,和社區民眾一起合力繪製成了,古徑巷弄中美麗的磁磚彩繪作品。

 

雞籠八景:

 

20170423_155729.jpg

雞山驟雨 (今九份基隆山) ; 獅嶺匝雲 (今獅球嶺)

 

20170423_170846.jpg

魴頂瀑布 (今南榮公墓口,道路建造地勢已被填補) ;

鱟魚凝煙 (昔日基隆內港,已被當時日本人給炸沒)

 

20170423_171346.jpg

仙洞聽濤 (今仙洞巖) ; 社寮曉日 (今和平島)

 

20170423_171211.jpg

海門澄清 (今八尺門) ;杙峰聳翠 (今基隆嶼)

 

thumb_20170423_175337_1024.jpg

圖:古厝門庭前

 

二次大戰期間許梓桑與家族為了躲避美軍空襲,就搬離這裡,但是不久後就過世了,因為房屋產權複雜,老厝就變成了無人問津的荒廢老屋。期間也有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去探勘並做成《許梓桑古厝報告書》。後來還是由基隆青年陣線蹲點,發起社區清潔活動,整理雜草叢生又髒亂的古厝,成為一個可以舉辦社區和文化活動的地方,希望能推廣古厝成為基隆的隱藏文化景點。基隆青年陣線的理事長豪哥說:「希望這裡成為基隆人招待朋友和客人的一個客廳,讓我們基隆不要只是有廟口,而是讓其他人也看到我們其實還有很多的文化特色。」,我相信這是讓很多基隆人產生共鳴的一句話,而我也被他深深想帶領基隆青年一起復興在地文化、活絡社區的堅定信念和行動力給感動。

 

 

20170423_160226.jpg

20170423_145841.jpg

圖:社區里民中心門前廣場,與手作乾燥花體驗作品。

 

今年舉辦了第三屆的文化祭活動為期兩天,分別規劃了:野藝(音樂、舞蹈、戲劇)、野遊(梓桑古厝導覽小旅行)、好野市集、山城小野餐、野來動手做、野鬧古徑闖關趣。看著活動時程表上豐富的行程,我頓時陷入選擇困難症,近年來發現許多的活動單位,都會用這樣的「同時不同點」的方式來規劃活動,由於喜歡的項目實在太多了,一天下來,對著活動時間表做了無數次的選擇,每次都覺得很像真實的人生:「當你選擇了一個選項,你就得暫時放棄另一個」,但是,我認為也是因為我們有付出放棄另一個選項的代價,所以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那個自己所選擇的,「選擇它,就好好體驗它吧!」,當下,我對我自己這麼說。

 



20170423_180641.jpg

店家邀請我自己進入櫃檯,親自倒入鮮奶並在上頭勾勒出圖樣,這間小攤是幾個咖啡師他們在正職工作外的小工作室,目前沒有實體店,但是持續用理念在經營著一杯又一杯“討好人生”著你我人生的咖啡,對於咖啡因敏感的我,喝下這杯據店家說不惜成本的精品豆,確實覺得身體舒暢沒有劣質咖啡豆所帶來的那種頭暈不適。

 

 

thumb_20170423_131736_1024.jpg thumb_20170423_131548_1024.jpg thumb_20170423_131952(1)_1024.jpg

 

圖:粉筆火把

 

其中有一個是上了年紀的老爺爺在顧的攤位,湊近一瞧,桌上放著一根又一根正燃燒著的粉筆,怎麼在燃燒呀?

原來爺爺是在做他們那個年代,小時候的童玩“粉筆火把”!

作法很簡單,就是先把粉筆的一端先用筆蓋鑽了個凹洞,並滴入了蠟燭的蠟液,然後再用打火機點上火,就變成了一個風再怎麼大,也不容易吹熄的粉筆火把了。

古早時代物資缺乏,人們真的發揮了很多想像力和創造力在自給自足上。從小到大,我只看過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又一個字的粉筆,卻沒看過燃燒著的粉筆,看哪,現場的風那麼大,但是爺爺做的粉筆火把卻比點著火的蠟燭還要禁得起大風吹,火更甚之呢。原來身邊有許多習以為常的物品都可以有各種有趣的使用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從這樣的發明和改造中得到發明家的小小樂趣。

 

 

 

 

 

20170423_141453.jpg 20170423_122433.jpg

 

圖:活動現場特別販售之基隆特景啤酒飲料

 

因為活動現場同一時段總是有太多不同吸引我好奇和興趣的事情在進行著,實在太繽紛有趣,而在這個被我稱之為“樂園”的地方,忽然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主辦攤位擺著一瓶寫著“瑪陵”字樣的玻璃瓶啤酒,哇塞,居然是我家鄉的酒耶,我實在是太興奮了。

趕緊上前向主辦單位詢問,“瑪陵”是一款樹莓口味的啤酒(住了20年瑪陵從不知當地產樹莓,實在孤陋寡聞呀),瓶蓋一開不知是氣太多還是怎樣,瘋狂的泡沫衝掉了頂端的一截啤酒,攤位的小姐對我大歎可惜,但我仍然覺得很開心,品嚐著屬於我家鄉的特製啤酒呀,嗯嗯,入口酸酸甜甜的樹莓滋味搭配啤酒的氣泡,真是好喝,連帶著的也連故鄉的美好記憶和眷戀一併喝下肚。

 

四款以基隆著名名稱的啤酒上,都分別用心搭配了當地的著名食材為其風味,整體設計除了請人特別手繪在地風景圖,也寫出了當地的特色文化。這是基隆一間在北寧路的酒廠自己生產的,目前網路上還沒有販售,廠商也是特別在文化季這天提供這樣應景的商品販售的,我好慶幸自己有來,可以在這裡體驗到,各行各業的人用各種不同方式來呈現在地與生活的連結,都是讓人耳目一新的體驗。

 

 

 

 

20170423_154049.jpg 20170423_154155.jpg

 

20170423_154227.jpg

圖:防空洞闖關活動

 

這次的文化還有個特色活動,就是結合了距離主舞台大約4分鐘路程的防空洞闖關,這是從小在基隆生長了將近30年的我的第一次,應該也是現場許多基隆人的第一次。從小到大校外教學那麼多次的炮台古蹟巡禮,卻都只能遠遠的在外面觀看,不得而入,但這次敞開的我們好奇多年的神秘大門,一得窺探!

這裡的防空洞位於廟口往許梓桑古厝的中間點,一共有3個防空洞口。門口擺設的攤子是由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學生們所駐守的,他們是一群守護著基隆這個防空洞古蹟文化的年輕人,近年來也是透過他們努力與各個管轄單位爭取並完善的維護和規劃,才讓我們基隆在地的數個防空洞,可以透過古蹟再活化的方式,來讓居民可以接近體驗並透過這個空間的展示和設展活動,讓人們更了解這個存在於基隆各處一共630多個的防空洞古蹟,畢竟它也乘載著早期台灣駐守邊防的重要戰略歷史,並同時是早期居民避難求生的一個重要建築。

 

裡面設置了幾個關於防空洞的知識問答題,一群人拿著半亮不黑的手電筒, 一起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洞中前進移動,確實是蠻有探險的樂趣。而以前只有從門外觀看防空洞的機會,第一次從黑暗他動中深處往門口望去,發覺眼前那樣唯一的半拱形光的輪廓,在黑暗包圍之中竟也有一種獨特的美。

 

 

 

20170423_161812.jpg thumb_20170423_165734_1024.jpg

圖:超偶出身的基隆在地歌手廖文強。在老樹根盤錯的建築牆面中欣賞音樂表演別有一番風味。

 

廖文強在台上和觀眾互動的時候,也說住基隆這麼久從來不知道這裡有一個這樣的地方

一首又一首悅耳動人的音樂,在這古徑山城中迴盪,是一種自然與心靈藝術審美的愉悅享受。

 

 

 

20170423_163316.jpg

圖:古厝慶餘堂門庭廣場,可眺望基隆市區

 

在古徑之端,山城之頂,看著走過百年歲月痕跡的磚牆古厝斑駁凋落,而那茂密的綠蔭在歷史更沈默的時候,成長的更加碩大同時依附著成長。那畫面,總覺得像宮崎駿裡面的老舊而雄偉的建築場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歷史魅力。就像品茗一壺好茶,茶湯本身看起來雖是清淡透明的,但一入口,茶的香氣、入喉的滋味,都是需要細細用感官品嚐的。就像這間老厝一樣,沒有太過於喧譁的包裝樣式,與太過現代的炫目包裝,但是仔細在現場觀察,不難感受到它背後那豐富的年華和滋味。

 

 

20170423_181627.jpg20170423_181927.jpg

圖:位於山城上的寧靜許梓桑古厝,一下山就是熱鬧的基隆廟口。

 

透過這樣一個又一個與“基隆”在地相關的小小的物件或人物,可以讓參與活動的人,感受到整個主題都更加圍繞扣緊“基隆”在地這個主題,呈現更多基隆的人文地景產內涵。

在自己的家鄉,也能有新鮮的小旅遊新體驗。感謝每一個用心耕耘並改造在地樣貌的社區營造夥伴,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活動!

 
文章標籤

j886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