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社區博覽會,除了有近百個單位參與社造成果展示,每天都有社造小學堂免費DIY或講座可以自由的參加,假日更有精彩的戶外表演跟主題論壇,不僅是提供桃園社區間一個彼此交流的機會,此外也希望居民可以感受到更多社區的能量。展場規劃有靜態展覽的九大區域,還有戶外草地市集。喜歡手作的人每天早上10點到下午5點半都有豐富的體驗課程。另外,想要針對社造案例有更多學習的朋友們,更不要錯過了11/26與11/27最後兩天的主題論壇。透過幾位重要的社區改造計畫主持人,來和我們分享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再加上主持人桃園社造中心的謝佩娟老師引導結論,讓美味聽講者收穫滿滿!

社區活動,總是非常用很生活的方式貼近我們,參與其中,不僅可以體驗到彼此文化習俗甚是習慣的不同,也是拓展視野的一個交流方式。這次參加國際論壇,我也拿到了一本厚厚的論壇手冊,裡面的資料可以方便民眾進一步的對演講者或主題進行研究。在主展覽場中,主辦單位還貼心的提供精緻實用的文創小禮要送給現場排隊的民眾。

 

社區小學堂:包含了園藝、音樂、手工藝、染布、傳統工藝等等,有數十種之多的體驗課程。

 

 

(圖)平鎮區公所開發的-絹印布年曆。

 

(圖)平鎮區公所-絹印DIY小學堂。

 

(圖):展覽攤位上,每一個背後都代表一個生活經驗和文化的獨特物品。

 

(圖)『公揹婆』玩偶,表演搭配年輕活潑的現代客家音樂,一早就將活力感染了現場民眾。

 

此外,這次國際論壇,主辦單位邀請到日本和四川的大型活動計畫人來分享跨國的社造經驗:

 

 

一開始鄭市長在開場的演說中,提到今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就是打造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以及沒有圍牆的劇院,讓居民參與,更重要也最成功的是其中有很多社區的參與,另外也延伸說明了,明年地景藝術節將租用電動車,供年長者使用的進一步完善規劃。

 

身為基隆人的我,還記得2013年『黃色小鴨』在市長林右昌的爭取下,據說原本基隆為第一個展出的地點,但後來在其他縣市的大力爭取下,高雄和其他縣市輪流先展出,基隆變成了最後一站。我當時每天上班都會經過小鴨停留的港口,但並未看見小鴨帶來的明顯人潮,歸咎原因除了基隆冬季多雨外,也聽市民們說是因為其他縣市已經展出過,所大家不會想特別跑來基隆看,當時身為市民的我們,原先是對小鴨抱持著不知名的期待,但又對結果感到落寞的心情。

 

小川弘幸先生,是日本新潟『水與土藝術節』的總策展人,他分享的經驗中提到『一個地方的社區問題,可以透過長期的藝術活動來解決,而藝術、觀光與經濟,就像是一台三輪車,藝術是走在最前面的大輪,隨後跟著轉動的就是觀光和經濟的小輪子』的概念,另外還有一個結論就是,『如今,到處都有許多的藝術季在舉行,但是在大家都努力邀請藝術家進駐到自己的社區時,新潟因為他們自己已經透過『水與土藝術季』的民眾專案計畫,培育了許多可以自己執行『創作、企劃、策展』的人才,所以相較之下不必透過駐地藝術家,也能夠舉辦自己的在地藝術季。甚至透過居民深厚連結在地的創作,也能比駐外藝術家呈現更深的在地特色。

透過這個案例,也讓我們反思,對於台灣各縣市的觀光發展來說,也許更應該朝向的是,類似新潟這樣培育在地民眾增加創造力的計畫,來打造並串連各地的活動與特色。當每個縣市都有了自己的獨特之處可以展現之時,台灣這個島上的個縣市,就不會因為爭取一件藝術品的展覽機會,而產生排斥性的競爭了。擴大來看一點,也就是透過每個社區的特色營造,帶動每一個縣市的整體特色,而一旦打造了台灣成為擁有各自獨具風格城市的國家後,又將會吸引外國人士駐足各地,成為有在地文化的魅力國家。我想,如何提升自我並串連周邊的資源『共生共好』,是彼此更重要的努力方向。

 

而生活中的『空間』,往往會輔助我們進行更多的『活動與交流』,空間和建築密不可分,四川大學的高政軒老師分享的『瀘沽湖樹屋計畫』,就是把『樹屋建築』當整個農村再造循環的一個竅動點,成功導出深山居民的農食業與都市的觀光活動,也大幅改善了居民的經濟和生活條件。此外,整個建造樹屋計畫,也是讓建築系學生跳脫只能畫設計圖稿的理論學習情況,透過實際參與建造計畫,除了親自訪查地景與可用素材外,更親手丈量蓋房。透過這樣的計畫,打造了多贏的局面,而這個計畫,我想也是台灣這樣一個充滿農村待活化的地方,值得參考借鏡的。教建築的謝佩娟老師說,台灣現在建築系的學生也要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困境,我想,農村再造正是一個可以讓他們發揮拳腳並且貢獻社會的地方。

 

而依循著『在地適性發展』概念的,還有台灣近年的知名文創品牌『甘樂』,創辦人林峻丞先生原先是因為回三峽繼承爺爺的肥皂事業,但意外地發現他成長的故鄉,已經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諸如學生吸毒販毒、竊盜、家庭問題等等,他在一個不斷透過改良的孩童課後陪伴系統與在地技藝人才培育的方式下,除了逐漸的避免了兒童青少年的犯罪問題,也讓三峽的下一代青年,透過計畫中發展出來的在地就業機會,能留在當地發展,許多外出唸書的學生,也會撥空回鄉承接陪伴弱勢兒童的輔導角色,造成一個社區內的人力循環,也成功的讓三峽有世代的活水延續。

 

而桃園文發科的黃蘭燕科長也在論壇中提到,相較於民眾的執行與自發進行社造的角色,文化局這邊是如何扮演一個『社區』或『個人』的輔助角色,以及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充滿了一種居民希望自己的故鄉和生活變得更好的感動。

 

最後謝佩娟老師,也帶領現場聽眾將以上的演講內容做歸納整理和新結論,幫助我們聽者消化吸收。走出這個國際論壇的會場後,我感覺自己內在多了更多對社造、甚至是如何讓自己與親友的生活可以變得不一樣的嚮往。

 

如同這次桃園社區博覽會的文宣說的:『「社造」並非一種展演,而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及態度—於「天」與「地」之間,為了實現社會與自然的永續共生,從人的累積及時間的縱軸來看是1+1+1+1+1+1+1+1……到無限∞及永續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都能讓自己與別人同時變得更好。

 

非常希望大家都能來參加這場博覽會,不管是不是從事社造工作,我相信透過這場展覽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甚至是更深入式的參加主題論壇,可能也會幫助你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領域還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跟努力,達到更多的可能,那是一起共好,和人群們一起讓生活變美的選擇。

 

文章標籤

j886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